战疫“五老”志愿者 永不褪色“疫”线红
2022-04-13 16:42:40 来源: 周口网
关注河南热线

本台讯 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疫情防控的最前沿,有这么一群硬核老人,他们平均年龄在67岁以上,但是在战“疫”过程中,他们却忘却了自己的年龄,不服老、不退缩,以“年龄压不倒、疲劳打不垮”的坚毅,“组团”冲在第一线,以实际行动筑起了疫情防控“不老防线”。

长条桌、测温枪、登记本、二维码、消毒液、应急帐篷……这些防疫工具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卡口”办公场所。63岁的周吉锋戴着红袖章站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毛寨行政村疫情防控监测卡点外,抬手示意外来车辆停车扫码、测温、填写场所码。“除了去区里、办事处开会,我每天都在这里守着,把好防输入、防输出的关口。”周吉锋说。

入户排查、发放宣传页、流动喇叭播放、村里大喇叭广播……通过宣传引导,如今毛寨行政村的村民都能说上几条疫情防控知识,也都能认识到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俺支书是俺们老百姓的主心骨,他说啥俺都支持、拥护,给俺支书点个赞。”站在正在营业的超市门口,周吉锋抬头看着玻璃门上张贴着的经营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单,前来购物的村民主动和他打招呼,点赞他的工作态度。

母子抗疫在一线,人人都是“战斗员”。67岁的退休社区干部李玉荣家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川汇区工作,二儿子、二儿媳和小儿子分别在示范区文昌办事处景园、罗庄、中原社区工作,疫情防控他们都冲在了第一线,作为家长的她也不甘落后,出钱出力奋战在疫情防控卡口一线。

“口罩戴好、扫双码、测温、填写场所码,一样都不能少。”4月9日,记者在文昌办事处罗庄社区临时安置点疫情防控卡口见到正在对进出的群众进行劝导提醒的李玉荣。提起她,罗庄社区临时安置点的群众都倍感亲切,14年基层工作的经历,让她跟社区居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一声老大姐、老大哥自然拉进了彼此的距离。因为战斗在一线,李玉荣把卡点工作人员的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这些天温度上升,社区和网格点的工作人员都非常辛苦,咱得为他们做点啥,哪怕渴了能够有瓶水喝也行!”李玉荣想好就做,买矿泉水、买生活物资,她自筹近2万元的物资送到了文昌办事处工作人员手中,通过统一调配把这些物资分发到一线抗疫人员手中。“没啥好说的,比起那些社区干部,我做的这点事不值一提。我就想发挥余热,干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希望疫情早点散去,我们的生活能够重回正轨。”李玉荣说。

“刘师傅,中!吃完早饭就来,晚上9点后才走,每天坚守在卡口,你看黑板上的疫情通报就是他写的。”提起78岁的退伍老兵刘如意,示范区搬口办事处曾楼行政村村支书曾凡和示范区信访维稳和法制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马琳都赞不绝口。

当被记者问及看得懂“双码”会不会操作时,老人一拍胸脯说:“从2020年第一次疫情防控工作开始,我就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执勤,别看我快80岁了,可能别的功能我不懂,但是看双码、量体温这些基本防控措施我都懂都会!”

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就到卡口“上班”,忙到晚上9点以后才回家,刘如意没要过一分钱的补助,也没吃过村里一顿饭。从他的人生履历上能看出些许端倪,“1963年入伍,1965年入党,1969年退伍……57年的党龄和‘我是一个兵’的思想时时刻刻提醒我,只要党和国家召唤,我必冲锋。疫情防控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够把牢进入小区的第一关,我觉得非常骄傲,哪怕把我仅存的‘精气神’熬干熬净,我都觉得值!”刘如意笑着说。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示范区“疫”线卡点的“五老人员”就像点点繁星,在一个个普通的卡点岗位上发挥着不平凡的光芒,用他们身躯筑牢一道道“不老”防线,守护着城市的安宁、守护着人民的幸福、守望着疫情的最终胜利。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 许猛

编辑:马腾飞